贞元二十一年,大唐政局动荡,短短十二个月内皇位更迭三次。
唐德宗李适,这位享有"九叶天子"尊号的帝王,在执政二十六载后已卧病在床。其统治初期曾展现励精图治之志,然因能力所限,多次振兴大唐的努力均告失败,最终选择了放弃。在其漫长的执政生涯中,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平定藩镇叛乱。他巧妙联合回纥、南诏与大食,成功遏制了吐蕃的扩张,为后世"元和中兴"奠定了有利的外部条件,并重新打通了安史之乱后中断的陆路通道。然而,这位帝王在治理内政方面却乏善可陈。
晚年时期,唐德宗转而倚重卢杞,并大量任用宦官。自他执政起,宦官逐渐掌控军权,藩镇割据现象愈发严重。各藩镇节度使多采取世袭制,只需向朝廷呈递追认申请,而德宗对此已无力制约。
公元805年正月二十三日,唐德宗以六十三岁高龄去世。其子李诵继承皇位,成为唐顺宗。新帝即位后迅速启用王叔文等人实施改革,试图削弱宦官势力。然而这一举措遭到保守派官员与宦官的联合抵制。因身患瘫痪加之朝局动荡,同年八月,顺宗被迫退位,由太子李纯即位。这位二十七岁的新君便是后来开创"元和中兴"的唐宪宗。
新帝宪宗即位不久,便遭遇棘手问题。长期主政西川的节度使韦皋辞世后,其副手刘辟直接向元和太子递交了继任申请。这位非武将出身的官员,在贞元年间考取进士,历任御史中丞和西川度支副使。他试图以先斩后奏的方式获取职位,认为这不过是走个形式,只需宰相签署、皇帝批准即可。然而他低估了被后世誉为"小太宗"的元和皇帝的决断力。
唐宪宗原本倾向于和平化解争端,遂任命刘辟为剑南西川节度副使并代理节度使事务。然而刘辟拒绝赴任,反而如同唐宪宗所料,直接向朝廷请封三川都统之职,意图掌控剑南西川、剑南东川和山南西道三地节度使大权。这一请求遭到了唐宪宗的断然拒绝。
朝廷的拒绝让刘辟当即举兵反叛。他首先派遣军队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康,李康火速向朝廷求援。接到紧急军情的唐宪宗召集大臣商议对策,宰相杜黄裳向皇帝举荐了神策军统帅高崇文。这位御林军主将精通兵法,深得军心,被认定为最佳人选。唐宪宗虽同意任命,但杜黄裳又强调不得派遣宦官监军。当时武将出征必配宦官监军已成定例,将领们对此虽不满却无可奈何。杜黄裳坚持取消监军,旨在给予高崇文充分的指挥权。经过深思熟虑,唐宪宗最终咬牙批准了这一建议。
幽州(现北京地区)人高崇文出身行伍,最初在平卢军服役。因成功平息士兵叛乱,他被任命为长武城都知兵马使,随后接管夏、绥、银、宥四州行营节度事务。此后,他晋升为金吾将军。贞元五年,他率领三千唐军击败三万吐蕃军队,因此被封为渤海郡王。大唐极为重视军功,朝廷对有功之臣从不吝啬赏赐。当时,高崇文是神策军的重要将领。
唐宪宗于正月二十三日任命高崇文担任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,同时委任其统领左神策行营节度使一职。高崇文率领神策军及麟游、奉天等地驻军向西川进发,征讨叛将刘辟。此次军事行动作为唐宪宗登基后的首次对外征讨,备受重视。除调动中央神策军外,地方藩镇部队也被征召参战:高崇文率部从关中出发,李康与严砺分别统领东川和山南西道兵力,三军协同作战,旨在速战速决。
在高崇文率军行进途中,一名士卒于客栈用餐时故意折断筷子,立即被处以斩首之刑。毁坏民众财物者,非但无法赔偿,更将付出生命代价。严明军纪震慑全军,将士们对百姓秋毫无犯。面对如此纪律严整的军队,刘辟的失败已成定局。
文盲将领高崇文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,他指挥神策军从长武城启程,取道斜谷抵达兴元,继而经阆州直取梓州,最终兵临成都。在历时两个月的征战中,他于三月成功夺回梓州,并连续取得八场胜利,迫使刘辟龟缩防守。其副将阿跌光颜实施迂回战术,成功截断敌军补给线,致使守军全线溃败投降。高崇文乘胜追击,率部直扑成都。
面对不利局势,刘辟选择归顺朝廷,并将俘虏李康交还高崇文。然而,高崇文并未接纳他的示好,而是立即处决了李康,并向朝廷上奏其失职之罪。此举深得唐宪宗赞许。随后,皇帝颁布诏令,剥夺刘辟的官职爵位,明确表达了朝廷的强硬立场,彻底断绝了其求饶的可能。
同年八月,高崇文率军攻占成都,成功擒获叛将刘辟。进入成都后,他严格约束军队,未扰民分毫,商业活动如常进行,并延续了韦皋时期的治理方式。从正月二十五日发兵至八月二十一日破城,刘辟及其二十余名同党被押解至长安受审。韦皋旧部身着孝服、脚穿麻鞋,主动向高崇文请罪。高崇文以压倒性优势平定叛乱,出色完成了宪宗交办的首个军事任务。唐宪宗龙颜大悦,随即任命高崇文为检校司空、剑南西川节度使,并册封其为南平郡王。同时,吐蕃将领阿跌光颜获赐李姓,更名为李光颜,其弟则改称李光进。
在成都任职期间,高崇文对所有从犯采取了宽大处理,全部予以释放,同时向朝廷推荐了其中的杰出人才,其中最为卓越的当属段文昌,此人后来官至唐穆宗时期的宰相。刘辟的两名绝色侍妾被一些谄媚者建议高崇文收为己用,但他坚决拒绝,并将这两位美人许配给了尚未成家的将领。
唐宪宗最初委派高崇文驻守成都,然而这位将领以不擅文牍为由婉拒朝职,执意前往边关建功。元和二年,宪宗遂任命他为邠州节度使,兼领副宰相衔。在任三载期间,高崇文全力整军备战。元和四年九月,这位64岁的将领病逝。宪宗下令休朝三日以示哀悼,追封司徒,谥号"威武"。其遗体安葬于万年县,长安城内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,朝中大臣悉数前往致哀。后来,高崇文又被追赠太师,并得以配享宪宗庙庭。
这位名将的后代高骈,却是个无能之辈。他手握重兵却对长安之危袖手旁观,沉溺于迷信活动。在淮南节度使任内,他过分倚重道士吕用之、张守一,一心追求长生不老。大量淮南财富被用于炼丹、修建道观和道士供养。这些道士借机掌权,大肆搜刮民财,强占民女,引发当地民众强烈不满。最终,内部失和导致长安轻易落入黄巢之手,加速了大唐王朝的衰亡。
随着迷信思想的加深,高骈愈发多疑残暴,大量归顺的黄巢旧部惨遭杀害。其部将毕师铎因与同僚发生冲突,恐遭不测,遂联合其他降将发动兵变。光启三年,高骈被毕师铎囚禁并处死,此事被《新唐书》收录于《叛臣列传》。讽刺的是,曾经力挽狂澜的高骈,最终却命丧其部下之手,这一结局令人唏嘘不已。
全国十大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