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就全省传统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(简称“三化”)融合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,形成系列成果。在7月31日召开的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(传统产业“三化”融合发展专场)上,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汪一洋受调研组委托,全面介绍了调研情况。其既展现了广东传统产业的坚实基础与转型活力,也直指当前面临的挑战,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。
传统产业根基深厚,“三化”转型初见成效
调研显示,广东传统产业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“压舱石”,呈现“占比高、关联广、带动强”的显著特点。全省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中,超400种主要工业产品、160多种全国产量第一的工业产品均来自传统产业,在稳增长、稳就业、稳外贸中发挥关键作用。
实力持续增强,“广东制造”名片更亮。食品饮料、纺织服装、家电等传统产业表现突出:精制食用植物油、饮料产量全国第一;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规模达2.86万亿元,年服装产量超40亿件;家电产业规模稳居全国首位,空调、微波炉等多类产品产量全国第一。汽车、石化产业亦稳步发展,2025年上半年汽车产量达131.34万辆(其中新能源汽车43.1万辆),五大炼化一体化基地年原油加工量超8000万吨。
转型步伐加快,活力与动力双提升。在数字化转型方面,全省超4.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转型(占比近60%),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8.2%,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8.6%,格力“无人工厂”、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千余家供应商转型等案例成效显著。人工智能赋能更成亮点,如广州致景科技“找布神器”将寻布时间从2天压缩至2分钟,服装AI大模型有望实现“1件起订、7天交付”。绿色转型上,广东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数量全国领先,低碳发展路径清晰。
政策层面,广东率先出台《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》等法规,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,并通过“风险补偿+贴息”支持工业设备更新,2024年工业投资增长6.7%,工业技改投资增速达11.5%,为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动力。
转型路上挑战犹存,“痛点”待解
尽管成效显著,调研也指出传统产业“三化”融合仍面临多重挑战。
一是企业转型积极性不足。部分中小企业存在“缺技术、缺人才、缺经验、缺试错能力”的“四缺”问题,转型意愿不强。
二是服务生态不完善。懂行业的转型服务商短缺,产业链“大手拉小手”协同效应待加强,应用场景供需对接不畅。
三是产业结构待优化。部分行业低端产能过剩,高端材料、产品供给不足。
四是政策精准度不够。普惠性政策与企业“精准滴灌”需求存在差距,数字化与绿色化等“深度融合”新业态培育滞后。
多维度发力,铺就转型“快车道”
针对上述问题,调研组提出七大对策建议,推动传统产业从“被动转型”迈向“主动升级”。
优化发展环境。完善政策体系,结合人工智能、绿色能源趋势,推动生产方式变革;
强化创新驱动。支持新技术、新工艺研发,完善知识产权保护,加速科研成果转化;
锻长板补短板。如壮大石化中下游集群、推动钢铁行业整合升级,增加高端供给;
完善服务生态。提供定制化转型方案,降低企业成本,畅通供需对接机制;
深化AI赋能。支持人工智能链式改造,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资源,破解研发难题;
推动协同发展。以“龙头牵引”模式带动中小企业,完善应用场景支持机制;
加强法治与政策保障。优化节能、循环经济等领域立法,通过消费引导产业升级,增强企业转型信心。
采写:南方农村报记者 杨雪
全国十大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